高椅古村

       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共和

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境内。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

名。整个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户两千两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

思的后裔,侗族。从整体来看,高椅古村的先辈们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融合在一

起。古村以五通庙为中心,每栋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

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村内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五百年间的古民建筑一

百零四栋,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

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

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高椅文化

积淀深厚,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古建文化、侗文化、民俗文化、巫傩文化、宗教文化和耕读文化。“清

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自古有着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学馆、祠堂、

学馆、凉亭、土地庙等公共建筑保留至今。

         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寄托着古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憧憬。一栋修建于道光年

间的屋子里面有一个雕刻非常精美的神龛,其做工精细,雕刻式样优美,雕的花、鸟、猴等形象更是

寓意深刻,有“喜鹊闹梅”、“封侯拜相”之意。高椅人为了弘扬祖德,将“关西门第”、“清白家

声”、“清白堂”、“耕读传家”等牌匾高挂门楣之上,并以此作为庭训,告诫后人“清清白白做人

,清清白白为官”。村内最古老的铭砖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统计,明清时

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二百九十三人,民国时期会同县有大学生十人,其中四人为高椅村人。改革

开放以来,该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一百八十多人。像许多古村一样,高椅的原住居民依然在这里

平静的生活。这里民风淳朴,许多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有“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的典范等美

誉。在这里可以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侗族农家饭菜,居住侗寨木楼,体验侗家生活。穿行村落,

时不时有肩挑手扛的原住居民穿行青砖瓦巷里,肩上的扁担被重重的货物压得咯吱咯吱地响。走到一

家屋檐下,老奶奶正在太阳下翻晒自家熏制的腊肉,黝黑的油光在阳台下喷薄渗出。村里先辈的生活

细节不仅一代一代流传到了今天,还在房屋建筑中体现,形成一道景观。原大户人家那栋木屋的窗户

上有幅对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今人依稀能从中看到当时这家操办婚礼时的气派和

豪绰。这幅当时写在纸上贴到窗户上的对联,经过百年风蚀之后,纸已自然脱落,墨汁却渗透到木头

里面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马头墙:

    古村建筑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

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

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

雕梁画栋:

    与张谷英村相似,高椅古村每家每户相通。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侗乡风情更増添一份

民族特色,照壁上方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

人或者农家。房屋建筑式样优美多姿,大都饰以壁画、墙头画,门窗都是隔扇花式样,花纹各异,或

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现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宝、石雕、石碑、

镌刻等艺术品。庭院内的木构楼房,门窗多有精美雕饰,不少庭院、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壁画

,屋内明清家具随时可见。

红黑鱼塘:

    古村建筑在防火、防潮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地基用小青石砌筑,高出地面六十公分,有较深的排

水沟,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红黑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左塘是用来养观赏鱼,故名

红鱼塘。右塘用来喂养食用鱼,故名黑鱼塘。两池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

蓄水池。虽然整个村子是以木质建筑为主,但由于高墙封闭,下水道纵横,高椅得以防火、防潮,使

这些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历经六百多年不朽。

防盗缸:

    防盗监听缸所在的住宅是明早期建筑,原房主是当地首富之一,为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有一口

缸,缸口直径六十厘米,深五十五厘米,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并有一碗橱遮掩,不易被

人发现,需用时取掉木盖板,可监听到五十米外的脚步声